新闻中心 /News
半岛官方网站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读辨喜?
半岛官方网站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读辨喜?无论身处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总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不断困扰着我们。有时它们会以比较简单的形式出现,比如“你是谁?”“你从哪儿来?”“你到哪儿去?”这样的“保安三问”;有时会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样子,比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爱是什么?”“灵魂到底是什么?”“宇宙是否就是我们肉眼看到的样子?”“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是否有不变的东西?”等等。
无论具体形式如何,也无论对日常生活的留恋和面对更高级的存在时的怯弱如何阻止我们去直面这些问题,我们在内心最深处都明白:它们是最为根本性的,绝不是无意义的妄想。但令人极为困惑的是,发达的科学技术、繁琐的宗教仪式、浩如烟海的书本,最终都无法在这些问题上给出完全令我们满意的回答,更不用说对财富、权力、名望和享乐的追逐了。我们仿佛被困在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中,最终不得不选取某种并不满足的答案接受下来,甚至把内心最深处的疑惑隐藏起来,假装它们不存在,在昏暗的自欺中匆匆走完这趟人生之旅。
既然这些问题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也会很自然地发现,古老的智慧对它们的回答往往更直接、更富于启发性。很多事情的确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化,但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解答则不然。与向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求助相比,去古老的思想中寻求答案可能是一条更有希望的道路。但另一方面,作为现代人,我们也会苦于无法拉近和古人的距离。古往今来,语言、说话方式、生活形式、思维习惯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究竟该如何越过这些障碍、直击思想的核心呢?语言、文献、历史等都是和思想有关的,但也都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只有穿过这些沼泽,才能得到思想的宝珠。所以,用现代的方式表述出来的古老智慧的精髓,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其实,从来都不缺乏做出这样努力的人。在人类的思想史上,古今之间的对话也始终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在这样一个从未有过如此巨大而深刻变革的时代,这种对话显得尤为重要和可贵。而在做出这样努力的人中,辨喜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辨喜(Vivekānanda,也译作“维韦卡南达”,1863—1902)是著名的印度教僧侣、哲学家。尽管他只走过了不到四十年的生命历程,真正用来进行自己事业的时间只有不到十年,却是向西方乃至世界传播印度瑜伽和吠檀多(Vedānta,意为“吠陀的终结”)思想的第一人。他师从在印度极具影响力的瑜伽士罗摩克里希那(Ramakrishna/Ramokṛṣṇo[孟加拉语],1836—1886),并在1893年赴美国芝加哥参加世界宗教大会而一举成名。此后他一方面在西方传播古老东方的思想、文化和哲学,主要采取演讲或讲座的形式,然后由或其他人员记录下来并出版;另一方面在印度建立组织,推动罗摩克里希那思想的实践和印度社会的改革。他的思想在印度和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包括甘地、阿罗频多(Arabinda,也译作“奥罗宾多”)在内的无数人深受他的影响,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成立了与他有关的传道会或研究中心。
为什么辨喜的思想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呢?这个问题需要亲自阅读他留下的文献、接触他的理念才能解答,但译者在此可以先概括介绍一下,与人们通常印象中的印度思想相比,他的思想至少在三个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
其一是完备的系统性。印度的思想文化丰富而复杂,无论是在历史、哲学还是文艺领域,想讲清楚和印度相关的东西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浓厚的宗教因素,给这些领域或多或少蒙上了神秘色彩,让读者们难以捕捉其背后的真正精神。相比之下,辨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清晰的体系,他把吠檀多——这也是本丛书第一卷的主题——作为自己思想的旗帜,把印度最核心的思想和智慧概括为四种瑜伽:智瑜伽(jñāna yoga)、王瑜伽(rāja yoga)、奉爱瑜伽(bhakti yoga)和业瑜伽(karma yoga)——这些则是本丛书其他卷会涉及的主题。有了这个框架,我们就可以更方便地把关于印度的知识填充到其中,形成自己的“记忆宫殿”。
其二是充分的现代性。辨喜为什么能够比其他思想者更出色地完成阐述印度思想的任务呢?这恰恰是因为他接受了良好的现代教育,精通西方哲学和教思想,能以更贴近当今生活的方式更严谨地阐发古老的智慧。尼基拉南达(Nikhilananda,1895—1973)撰写的较为权威的《辨喜传》(Vivekananda: A Biography)的第四章曾这样概括辨喜的贡献:“无论多么有价值的钱币,如果仅仅属于已经过去的历史时期,就不能再作为货币流通了。神在不同时代会采取不同的形式,以服务于当时的独特需求。”古老的思想必须现代化才真正有价值,但这也的确面临着双重困难:一方面,传统思想的传承和阐释有其自身的习惯和优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特别是印度过强的宗教色彩、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对上师(guru)的过分推崇,实际上可能导向迷信、反智的极端;另一方面,接受现代教育的人往往又很难准确地理解印度传统思想中的精华部分,要么戴着有色眼镜、以轻视的态度对待,要么陷入浩如烟海的学术知识不能自拔。在这一点上,辨喜很好地克服了传统习俗的缺陷,又汲取了现代模式的长处,真正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们提供了印度古老智慧的现代范本。可以说,他的方法和思路也值得我们在发掘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传统智慧时参照学习。
其三则是“全程高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思想的力度与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并不是一回事,往往是分开的,而真正同时包含这二者的作品可谓凤毛麟角,以至于有人认为它们是相冲突的、不可兼得的。在复杂而精巧的哲学中,虽然充斥着理智上的精彩之处和思辨的力量,但我们的心灵却很少得到真正的震撼;在艺术等领域内,我们的灵魂可能会被崇高感或美感击穿,却又找不到能持续指引我们的思想力量。相比之下,辨喜留下的文字既不是干巴巴的哲学或说教,也不是让人一时满足的心灵鸡汤,而是同时具备精致的思想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译者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读到辨喜的文字时,在思想和情感上受到的双重震撼,而且在后来的翻译和研究中也一直感受着这样的力量。这的确是与其他思想、哲学或宗教文献非常不同的,让读者始终觉得像是在辨喜身边,聆听他将最高的智慧娓娓道来——“坐在老师身旁”,这恰恰是“奥义书”(upaniṣad)一词本来的意思。可以说,通过辨喜的话语,我们似乎直接与更高层的存在产生了某种连接。至于这种连接到底是怎样的,就请读者们自己去体会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辨喜所处的时代,印度其实面临着和同时代的中国相似的问题。作为文明古国,中印两国都是在西方文明入侵的背景下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这无疑是一种痛苦的过程,面对看上去完全异质的西方文明的冲击,无论在中国还是印度都产生了各种互不相同的。有人主张全盘接受西方而摈弃传统,有人则主张固步自封而完全排斥进步和改变。历史和实践却一再证明,只有既坚持传统中合理的、精髓的部分,又吸收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并不断发展,古老的文明才能得以保存和进步,人类社会也才能维持丰富多彩的特性并持续焕发生机。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该如何既坚持传统又吸收外来文明?具体应该抛弃哪些东西、保留哪些东西、接受哪些东西?在这方面,辨喜同样经历过艰难的探索,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工作的成果也将在本丛书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而且,辨喜对于同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抱有极大的好感。他曾到过广州,为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了以在印度早已不再使用的悉昙梵文书写的佛教而激动不已。因此,向中国读者系统介绍辨喜的著作,不仅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古老东方的智慧,也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动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
本丛书分册主题明确,以吠檀多哲学为核心,以四种瑜伽(智瑜伽、王瑜伽、业瑜伽和奉爱瑜伽)为框架,完整搭建从理论到实践的修行体系;其中辨喜思想宝库中最精髓的部分——吠檀多哲学和智瑜伽——是首次出版汉语译著。本丛书由哲学专业人士翻译,同时贴合瑜伽教学实践,每一卷都有详尽的译者导读、注释,并附有术语表;不仅方便初次接触的读者轻松入门,更可供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钻研。
《古老智慧的现代实践:辨喜论吠檀多》是丛书的卷一,总体性地介绍了印度吠檀多哲学。“吠檀多”是印度正统六派哲学中的一派,可谓印度哲学皇冠上的明珠,涉及与世界和人有关的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如:世界是否就是其看上去的样子、人的本性如何、何谓灵魂、解脱究竟是什么等等。辨喜对这些问题的讲解不是只停留在书面上半岛,更可以切实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当中,解决“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的问题。本卷精选了辨喜关于吠檀多及相关问题的演讲,是辨喜整个思想体系的纲领和导论,也是理解博大精深的印度智慧的极好切入点。
《智慧可以带我们到哪里:辨喜论智瑜伽》是丛书的卷二。“智瑜伽”是古印度传承而来的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意为通过理性的思辨来看待问题、获取知识、实现内在成长;它在辨喜提出的四种瑜伽修行之路中居于核心地位,与通常所说的哲学有着高度的相似,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其目的是通过对真我、摩耶、一与多等核心问题的思考,超越多样性、亲证绝对者,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本卷堪称辨喜在哲学方面的代表作,在其生前就已出版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冥想到三摩地:辨喜论王瑜伽和〈瑜伽经〉》是丛书的卷三。我们通常熟知的瑜伽包含各种不同的练习,其中以冥想、呼吸为主的部分才是真正的核心,是从古至今帮助到无数人的方法,起源于古印度,在传统上被称为“王瑜伽”。辨喜是首位将这些方法传出印度、讲授给西方和全世界的人。通过他详实而融贯的阐释,现代人也能深入理解瑜伽的真谛。本卷的前半部分即辨喜当年的授课记录,系统讲解了冥想和呼吸练习的具体方法,及其背后的哲学理论基础;后半部分则是对王瑜伽最重要的经典——《瑜伽经》的解读,适合广大希望学习冥想的人和瑜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