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用责任与奉献做好特别的“抢救” ——记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李媛
用责任与奉献做好特别的“抢救” ——记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李媛陕西日报讯(记者 董剑南)放像、采集、转换符合标准的参数、刻录成光盘、归档保存,这些看似平凡的档案信息化工作,李媛已经坚持干了多年。3月25日,记者见到李媛时,她正在对船舶军工声像历史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几个小时里,李媛必须时刻保持专注,直到档案数字化完成。
“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无法作出轰轰烈烈的业绩,但任何一点疏忽却可能泄露保密信息。要能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李媛说。
李媛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六所(技术档案馆)团支部、副研究馆员。在业务工作中,她始终严以律己、敬业奉献,是同事眼中的“业务骨干”;在日常生活中,她总是体贴周到、乐于助人,是年轻同事口中的“知心大姐姐”。李媛始终践行着雷锋精神,团结带领团员青年创建学雷锋集体,展现着新时代船舶军工档案工作者的风采。
七六所是国家船舶军工专业档案馆,承担着收集、整理、保管、鉴定、利用船舶军工系统科技档案资料,为船舶军工企事业单位服务的任务。2009年李媛入职时,正赶上计算机信息中心成立,工作千头万绪。
“档案是记录人类活动的原始资料,通过一个文件、一张照片、一份录像带记录定格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这些传统纸质或照片、磁带形式的档案用信息化手段保管起来。”李媛说,当下保存一部电影或电视剧,通过一个小小的U盘就可以实现,但过去的影像资料大都以录像带形式保存,笨重不说,时间一长,磁带上存储的影像资料可能会丢失。这对于记录着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半岛官方网站、特别是国防科技现代化的珍贵历史档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因此把这些影像资料用更好的载体翻录保管,推动档案信息化迫在眉睫。李媛积极投身到此项工作中,参与制定了纸质、声像及微缩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技术参数定义、质检标准及安全保密规定、岗位职责、技术方案、实施方案等。
为了找到传统的录像带放像还原设备,李媛和同事多方沟通联系,有一次几乎跑遍了北京所有的音像二手市场,才找到了老旧的播放设备。有了播放设备,还需要翻录资料,但是保存了几十年的录像带,有许多已经出了问题,在播放过程中断开、卡住,各种状况都会出现。李媛经常是一头扎进项目现场,认真采集、转换、刻录,常常连饭都忘了吃。
靠着这样一点点摸索与创新,多年来,李媛和同事们累计复原了4000多盘录像带,抢救回一大批珍贵的历史影像档案。她还参与了集团数字档案中心项目建设工作,完成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文本、初步设计文本及工艺设备技术规格书等材料。该项目的建设完成,将为中船重工数字档案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面对急难的工作任务,李媛总能勇挑重担,出色完成;青年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上有了困难,她也会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七六所业务指导部部长魏振国说。
作为团支部,李媛深入了解青年职工情况,不断加强团员青年思想教育,组织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不忘跟党初心 牢记青春使命”等主题团课,引导团员青年不忘初心、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她还组织团支部常态化开展“学雷锋”系列志愿活动,带领团员青年参与环境清扫、慰问老人等活动,在疫情期间为居家隔离职工送上生活必需品,让团员青年懂得感恩与奉献,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因为工作原因,李媛陪家人和孩子的时间很少,在工作日往往只能通过视频与孩子短暂见上一面。但她说,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选择了坚守与奉献,要无愧于大家的信任,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船舶军工档案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